加杠杆软件首句“湖上清秋夜”点明时令
图片
图片
图片
秋月,宛如夜空中最温柔的眼眸,洒下银白的光辉,轻抚着世间的万物,也撩拨着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的心弦。它见证了游子的思乡情切,承载了恋人的相思之苦,寄托了文人的壮志豪情与人生感慨。
让我们一同走进这充满诗意的秋月世界,在诗词的字里行间,感受那份穿越千年的浪漫与温情,开启一场难忘的诗词学习之旅。
图片
图片
1
图片
洞庭秋月
黎扩〔明代〕
湖上清秋夜,扁舟泛碧波。
紫箫吹不断,无奈月明何。
黎扩此诗以“洞庭秋月”为题,描绘了一幅湖上秋夜泛舟的幽静画面。首句“湖上清秋夜”点明时令,秋夜的洞庭湖,水天澄澈,寒意浸人。次句“扁舟泛碧波”,以扁舟轻摇、碧波微漾的动态,反衬出天地间的静谧。后两句“紫箫吹不断,无奈月明何”,箫声呜咽,似诉不尽的愁绪,然明月高悬,清辉遍洒,不为所动。全诗意境纯美空灵,耐人寻味。
图片
图片
2
图片
望洞庭
刘禹锡〔唐代〕
湖光秋月两相和,潭面无风镜未磨。
遥望洞庭山水翠,白银盘里一青螺。
刘禹锡此诗作于唐穆宗长庆四年秋,彼时他自夔州刺史转任和州,途经洞庭湖,见秋夜月光洒落湖面,波光与月色交融,遂写下此诗。首句“湖光秋月两相和”,以“和”字点出水月交融的空灵之境,秋月清辉与湖面波光相映成趣,宛如玉宇琼田。次句“潭面无风镜未磨”,将平静湖面比作未磨铜镜,既显朦胧美,又暗合秋夜月光的柔和。后两句“遥望洞庭山水翠,白银盘里一青螺”,以白银盘喻湖面,青螺喻君山,将千里洞庭化作案头珍玩,尽显诗人举重若轻的胸襟。此诗借秋月之景,抒发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沉醉与豁达心境。
图片
图片
3
图片
秋 月
朱熹〔宋代〕
清溪流过碧山头,空水澄鲜一色秋。
隔断红尘三十里,白云红叶两悠悠。
朱熹此诗以秋月为魂,绘就一幅超然物外的山水长卷。首句“清溪流过碧山头”,以倒影之妙暗写月光之皎洁——若无月华倾泻,何来山影入溪的空灵?次句“空水澄鲜一色秋”,化用谢灵运“空水共澄鲜”之句,将月色与秋水熔铸成通透的琉璃世界,暗含理学“万物一体”的哲思。末两句“隔断红尘三十里,白云红叶两悠悠”,以三十里虚数写心境之疏离,白云红叶的悠然,恰是诗人于乱世中守志自持的写照。全诗无一笔写月,却处处浸染月华,将家国之思凝于山水清辉之中。
图片
图片
4
图片
戏题秋月
戎昱〔唐代〕
秋宵月色胜春宵,万里天涯静寂寥。
近来数夜飞霜重,只畏娑婆树叶凋。
此诗作于诗人流寓湖南期间,彼时他辗转幕职,宦游无定,秋夜独对明月,见“秋宵月色胜春宵”,以春月作衬,凸显秋月之澄澈静美,然“万里天涯静寂寥”一转,空阔之境中顿生孤寂。后两句“近来数夜飞霜重,只畏娑婆树叶凋”,由月及霜,由景入情,飞霜摧叶之象,暗喻时光流转、身世飘零。娑婆树之凋,既是自然之秋,亦是人生之秋。全诗以月为镜,照见中唐士人于动荡时局中的漂泊之苦,月愈明,人愈孤,景愈静,愁愈深,含蓄蕴藉,余韵悠长。
图片
图片
5
图片
乞 巧
林杰〔唐代〕
七夕今宵看碧霄,牵牛织女渡河桥。
家家乞巧望秋月,穿尽红丝几万条。
此诗以七夕秋月为背景,勾勒出了唐代民间乞巧的盛景。首句“七夕今宵看碧霄”,点明时令,人们仰望夜空,自然联想到牛郎织女渡河相会的传说,这一浪漫想象为节日蒙上神秘面纱。秋月在此不仅是时间标识,更似一面银镜,映照出人间对忠贞爱情的向往。后两句“家家乞巧望秋月,穿尽红丝几万条”,以“家家”凸显参与之广,女子们对月穿针,红丝穿梭间,祈愿如织女般心灵手巧。秋月清辉洒落,见证着这份虔诚与热望,将神话与现实交融,使诗歌既具民俗厚度,又含对美好生活的永恒追寻。
图片
图片
6
图片
从军行七首(其二)
王昌龄〔唐代〕
琵琶起舞换新声,总是关山旧别情。
撩乱边愁听不尽,高高秋月照长城。
《从军行七首》是诗人采用乐府古题写的一组边塞诗。这组诗以内容相关的七首诗形成连章,反映了复杂丰富的边塞生活。此为第二首,以边塞秋月为笔,勾勒出了戍边将士的复杂心境。诗中“琵琶起舞换新声”,军中宴乐不断翻新,却总难掩“关山旧别情”——乐声再变,离愁依旧,新声与旧情的碰撞,凸显将士对故土的深切眷恋。而“高高秋月照长城”一句,将目光引向莽苍长城与孤悬秋月,清冷月光洒落千年边塞,既照见将士的孤寂,又暗喻他们以血肉之躯守护山河的使命。秋月在此,既是时空的见证者,也是情感的凝缩点,将个人愁思升华为对家国的坚守,使全诗在哀婉中透出雄浑,尽显盛唐边塞诗“哀而不伤”的独特风骨。
图片
图片
7
图片
玉阶怨
李白〔唐代〕
玉阶生白露,夜久侵罗袜。
却下水晶帘,玲珑望秋月。
玉阶怨为乐府古题,是专写“宫怨”的曲题。李白此诗以秋月为镜,映照出深宫女子的幽微心事。诗中“玉阶生白露,夜久侵罗袜”,白露渐生,寒意浸透罗袜,女子伫立玉阶良久,痴痴之态尽显。而“却下水晶帘,玲珑望秋月”,她退回室内放下水晶帘,却又忍不住透过帘栊凝望秋月。“玲珑”二字,既写月色澄澈,又暗喻女子心思的剔透与孤寂。秋月在此,是情感的寄托,也是无法排遣愁绪的见证。李白以极简笔触,勾勒出女子望月怀人、幽怨难眠的场景,将深宫寂寞与秋月清辉融为一体,含蓄蕴藉,余韵悠长,尽显盛唐气象下的细腻情思。
图片
图片
8
图片
江亭夜月送别二首(其一)
王勃〔唐代〕
江送巴南水,山横塞北云。
津亭秋月夜,谁见泣离群?
王勃《江亭夜月送别二首·其一》作于唐高宗总章二年至咸亨二年间,彼时他旅居巴蜀,于秋夜江亭送别友人。首句“江送巴南水”,以长江送水之态暗喻友人南去,流水无情却载离愁;次句“山横塞北云”,群山横亘如屏障,塞北云遥不可及,既写地理阻隔,又暗含友人将赴边塞、前路渺茫之叹。秋月高悬,清辉洒落津亭,本应静谧如画,然末句“谁见泣离群”陡转,以问作结,将月下无人知晓的泣别之苦道出。秋月在此,既是见证离别的冷眼旁观者,又因清冷色调更添孤寂,使全诗在开阔之景中透出深沉的羁旅愁思。
图片
图片
9
图片
撼庭秋·别来音信千里
晏殊〔宋代〕
别来音信千里,恨此情难寄。碧纱秋月,梧桐夜雨,几回无寐。
楼高目断,天遥云黯,只堪憔悴。念兰堂红烛,心长焰短,向人垂泪。
晏殊这首《撼庭秋》以秋夜为底色,铺陈出了深闺女子的离愁别恨。彼时词人或目睹他人离散,或借女子之口抒写普遍的相思之苦。“碧纱秋月”一句,秋月透过碧纱,本应朦胧柔美,却因“别来音信千里(分别后相隔千里,音信不通,心中的深情也无法寄出)”的铺垫,成了冷寂的见证。月色如霜,浸透纱窗,更添孤寂。下阕“楼高目断,天遥云黯”,将目光投向远方,却只见云黯天遥,音信难通。而秋月始终高悬,无言照着这无尽相思。结尾以红烛垂泪作结,物我交融,秋月、梧桐、夜雨、红烛,共同织就一张愁网,将离恨渲染得深婉动人。
图片
图片
10
图片
临江仙·滚滚长江东逝水
杨慎〔明代〕
滚滚长江东逝水,浪花淘尽英雄。是非成败转头空。青山依旧在,几度夕阳红。
白发渔樵江渚上,惯看秋月春风。一壶浊酒喜相逢。古今多少事,都付笑谈中。
杨慎此词作于被贬云南期间,彼时他历经人生跌宕,看透世事无常。“滚滚长江东逝水,浪花淘尽英雄”,以长江奔涌喻历史洪流,英雄功业终被时光冲刷殆尽。“青山依旧在,几度夕阳红”,青山夕阳永恒,人事却如过眼云烟,尽显沧桑之感。下阕“惯看秋月春风”一句,秋月与春风交替,象征岁月流转,白发渔樵在江渚上冷眼旁观,以一壶浊酒笑谈古今。秋月在此,是历史的见证者,也是超脱的象征。全词将历史兴亡与个人命运交织,于旷达中透出深沉悲凉,尽显杨慎历经磨难后的豁达与通透。
图片
备注:文章/资料皆为个人整理学习用,如有错误,欢迎指正,一起学习共同进步!
图片
图片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佛山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
- 上一篇:配资咨询平台客服24小时在线咨询半导体出口额同比增长31.2%
- 下一篇:没有了